Powered by EyouCms">
兵器工业集团一机集团: 砥砺奋进之志 永葆赤子之心
1963年3月18日国务院军工委正式批准六0一号钢生产定型◆★★■★★。 我厂自行设计研制★■、资源立足国内的六O一号铸造装甲钢的研制成功,不仅填补了国家的空白,而且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坦克用钢体系★■,使处于危机状态的中国主战坦克生产得以正常进行■★■。
二十世纪六、七十年代是一段复杂多变的特殊历史时期,虽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◆■■◆,工厂的坦克事业并没有停滞不前。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,于1974年研制定型了中国第一代中型坦克,被命名为◆■★★◆■“69式中型坦克”★■◆★■,实现中国主战坦克由仿制到自制的华丽逆转。
该公司本着生产一代★◆◆★★、研制一代、预研一代的原则■■◆◆★★,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和技术储备,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,80式、96式、99式◆■、15式等一批批高新装备先后从研发形成批产◆★■★◆。在研发设计能力不断提高,技术储备不断增强的同时◆◆,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及面向全军的新型8×8◆◆◆◆、6×6轮式系列战车相继问世,产品结构不断完善,在转型升级中迈出坚实步伐。
1958年9月,在“边基建■■、边安装、边试制★◆★★◆■”的建厂方针指导下,工厂开始制造中国人自己的主战坦克T-54A★★◆◆■◆。
工厂一些技术人员开始琢磨研制新钢种。他们广泛收集相关材料、奔赴海外调研、与钢研院所合作,在经过上百次性能试验后,对几个元素含量稍加修改■★◆★■◆,确定了新钢种成分,并定名为“六0一号钢◆◆”◆◆,取“六十年代第一个新钢种之意★◆■”◆◆★◆,并决定先在电炉上试炼一炉钢水◆■。随着第一炉平炉六0一号钢试炼成功,炮塔浇铸、清理、热处理各道工序进行顺利■◆★★■■,炮塔经射击试验,性能与苏联钢种相近,无镍六0一号钢的研制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。
建国初期,为了提高国防地位,党中央决定建立独立自主的坦克事业。新中国第一个坦克厂就建设于百废待兴、百业待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时★■■★◆◆。
如今,该公司已形成了轮履结合、轻重结合、车炮一体,服务陆、海、空、火箭军等多军兵种的研制生产格局。多型装备威武雄壮的参加了建国10周年以来的历次大阅兵,受阅装备的数量和规模均居前列。
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◆◆★★■“一机集团★◆■◆”)是我国唯一的集主战坦克◆■■◆★、轮式步兵战车、中口径火炮于一体的高新武器装备研发制造集团。自1954年建厂以来,一机集团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■◆■■★◆,坚定不移履行强军首责、服务强军胜战◆■★◆■■,在新中国坦克发展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,用威威铁甲筑牢我国国防的陆战基石★■■。
一辆辆威威铁甲的战车上■◆,写满了一机人苍穹的誓言■◆■■。跨步新时代,一机集团将继续砥砺前行,铸就新时代强军事业最坚强的后盾。
1960年,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,无论对国家对工厂★★★■■,都是极其艰难的一年。这一年,我国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,中苏关系破裂,苏联撤走专家◆◆■■◆◆,停止向中国供应主要军用物资,刚刚起步的坦克工业面临夭折的危险,工厂站在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★★■◆。
我国的坦克工业要生存要发展,必须打破依赖进口、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,工厂及时调整经营战略◆■◆◆■,提出在防护方面自主研制无镍、少镍新钢种★◆■■■◆,在荆棘丛生之地为自己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★◆。
1959年10月1日,新中国的十年大庆★■■■★,工厂生产的32辆受阅中型主战坦克轰轰驶过广场■■,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制造主战坦克的时代已经开始◆★。
12月25日★◆,自制十四大部件T-54A中型坦克试制成功★★,中国第一辆坦克从此诞生,填补了中国国防工业生产中的一项空白。从这个标注改天换地的日子开始,中国人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宣告结束,工厂成为了新中国坦克制造生产的摇篮。
为了确保坦克试制任务按计划完成,工厂详细研究制定了完成任务的保证措施,并在苏联专家具体指导下昼夜苦战。1958年10月进入总装程序。在设备不齐全,零件供应不上的情况下,技术人员与工人们日夜兼程★■■★,在1958年11月5日装出了第一台◆◆◆★◆“中苏友谊车”。
1954年■■,担负着建设国防■★、巩固国防、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使命的坦克厂在茫茫戈壁滩上破土动工■■★◆。1956年◆■◆★★,工厂获得T-54A坦克的技术资料和样品,1957年开工生产★■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◆■,工厂先后进行了设计研究、翻译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等各项准备工作。经过两年的努力,基本具备T-54A中型坦克试制条件。
改革开放后■■,打破了军品外贸禁区的束缚。1981年成功拿下了军品维修配件和整车军贸合同第一批订单,从此“坦克中国造”走出国门。从八十年代打响军品外贸第一炮开始,以VT4◆◆★◆◆、 VT5坦克和轮式战车为代表的新型外贸军品,跻身世界先进行列。
工厂全体试制人员借鉴试制■◆“中苏友谊车”的经验,开始自制坦克十大部件的工作。到1958年12月中旬不仅完成了炮塔、车体等十大部件的试制任务,而且还试制成功了诱导轮、负重轮、炮塔转向机和加温锅四个部件,把十大部件试制变成了十四大部件试制。